這個不起眼的小夥子叫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今年39歲。他顛覆了美國教育,成為了數學教父,讓數學老師不再講課,比爾蓋茨都捧著他。他成功登上了《福布斯》雜誌封面,但是他卻拒絕了10億美元!
對,你沒聽錯,他拒絕了10億美元!
這傢伙是屌絲出身,家裡很窮,是孟加拉國到美國的移民。但他卻是個天才,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四年讀完了數學計算機科學,拿了兩個本科學位,後來還拿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無意中成為數學教父
薩爾曼‧可汗有個小侄女叫納迪亞,2004年她在新奧爾良上七年級,數學成績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給她輔導。對於當時28歲的可汗來說,數學是他的強項,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專業之一就是數學。
可汗和納迪亞不在同一個城市,可汗通過互聯網教納迪亞學數學,講得生動有趣,概念清晰,納迪亞的數學成績提高神速。
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讓可汗給孩子輔導數學。經過可汗輔導的孩子,數學成績都直線上升。
可汗想,這樣輔導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視頻,放到互聯網上,讓大家免費觀看。結果回到家他就躲進衣帽間裡,把自己關起來,拿攝像頭開始錄製視頻。
他的視頻非常生動,能在十分鐘內把一個數學概念講完,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他把自己關在衣帽間錄製了一年的視頻,從小學數學,到高中的微積分,再到大學的高等數學,統統講了個遍,共計4800個視頻。
這些視頻在互聯網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點擊率接近5億,共有4800萬人觀看。
在美國,有2萬多所學校,上數學課時老師已經不再講課,讓學生觀看可汗的視頻,老師只負責答疑。
就這樣,他一個人憑藉一根網線顛覆了美國的傳統教育,掀起了一場革命,他已然成為數學教父。
可汗還是一名計算機極客,他寫了數據挖掘程序,搭建了網站,叫汗學院。他把視頻放到他的免費網站上,讓孩子們像打遊戲一樣學習數學。
汗學院的月訪問量達到了500萬人次!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網站,月均訪問量也不過150萬人次。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生、高中數學教師丹‧邁耶說:「如果你在美國教數學,你就不可能沒聽說過薩爾曼‧可汗。」
拒絕10億美元
可汗的視頻獲得成功後,很多風險投資機構找到他,希望注資成立公司,將視頻收費,可汗可以立馬成為坐擁10億美元的富豪!
但是,這個窮屌絲卻拒絕了,他寧願做一個中產階級,只接受別人的捐助,也絕不收費。他說:我就是要做免費教育,一旦收費,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嗎?我想像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比我現在活得更有意義。
對可汗來說,他的人生價值 = 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 / 他所活得的收入,這個比值越大,人生價值就越大。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福布斯》撰文稱這是一個一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而當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蘋果公司,也不過才7000億美元。
但是,這個窮屌絲偏偏就拒絕了,他就是要免費!
比爾蓋茨是狂熱的粉絲
可汗成為美國數學教育的寵兒,受到許多科技領袖的熱捧。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國的數學教育有多糟,而數學水平的高低對於美國的未來又有多重要。在2011年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結果中,美國的數學和科學教育質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舉行的TED大會上發表演講,全體聽眾起立鼓掌。比爾‧蓋茨當場上台,就可汗的項目與之交流。
蓋茨可謂是可汗最狂熱的粉絲之一。他曾經花費很多時間教3個孩子數學和科學的基本概念,可孩子們總是聽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薦了可汗的網站。沒想到,那些他怎麼也解釋不清的知識點,汗通過短短12分鐘的視頻,就讓孩子融會貫通。蓋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後來,他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到可汗,邀請可汗到微軟公司面談,並通過基金會向可汗捐款150萬美元。「我認為,薩爾曼‧可汗是一個盡一切所能利用技術讓更多人學到知識的先鋒,」蓋茨說,「這是一場革命的開始。」
谷歌注資200萬美元
谷歌也是汗學院的支持者。2010年9月,谷歌發起「十項目」競賽,為5個「可能改變世界」的組織提供總額1000萬美元的獎勵。汗學院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贏得200萬美元注資。
美國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及其妻子安是汗學院最早的資助者。2010年春,可汗從在線支付平台發來的郵件得知,有人給他的賬戶注入了1萬美元,捐款人是安‧杜爾。
他寫信致謝,稱這是他迄今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並表示如果汗學院有校園,他樂意將第一座教學樓以安的名字命名。
安不相信區區1萬美元竟然是最大一筆捐款,旋即又慷慨地掏出一張10萬美元支票,堅持要給汗發工資。此後,她成為汗學院的「拉拉隊長」,並且經常拜訪汗的辦公室,「有時甚至會帶來蛋糕」
via
延伸閱讀
薩爾曼‧可汗:一個人的網絡教學震動了世界
來源:《中國教育報》
1.學習上「全能型」的薩爾曼‧可汗
薩爾曼‧可汗出生在美國新奧爾良市,父親是孟加拉裔,母親來自印度。可汗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了婚。他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從此成了他唯一的親人。可汗從小就聰明好學,中學畢業時曾作為學生代表上台致辭。後來,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一口氣拿下了數學學士學位、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此後,他又在哈佛商學院拿了一個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全能型」的可汗進入美國的一家基金公司,做著與教育毫不相干的工作。
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營利性的「可汗學院」網站,用視頻講解不同科目的內容,並解答網友提出的問題。可汗有意識地把每段視頻的長度控制在10分鐘之內,以便網友有耐心理解、消化。沒想到,視頻很快就受到了網友們的熱捧。「他們的留言充滿了感謝與鼓勵,讓我欲罷不能。」可汗說,那時,他每天下班後,就一頭紮進臥室的衣櫥間裡,用放在其中的簡單設備拍攝、製作視頻,平均每晚要工作3個小時。不久,他又開始嘗試製作科學、電腦等相關科目的輔導視頻。可汗老師教學的方式,就是在一塊觸控面板上面,點選不一樣顏色的彩筆,一邊畫,一邊錄音,電腦軟件會幫他將所畫的東西全部錄下來,最後再將這一段錄下的影片上傳到網上,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可汗學院利用了網絡傳送的便捷與錄影重複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課程影片長度約10分鐘,從最基礎的內容開始,以由易到難的進階方式互相銜接,教學用的是一種電子黑板系統。其網站開發了一種練習系統,記錄了學習者對每一個問題的完整練習記錄,教學者參考該記錄,可以很容易得知學習者哪些觀念不懂。除了視頻授課,「可汗學院」還提供在線練習、自我評估及進度跟蹤等學習工具。很快,這個網站每月的平均點擊量達到200多萬次。
2009年,可汗乾脆將基金公司的工作辭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學院」的建設中來。可汗學院是一個非盈利性的教育組織,通過在線圖書館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師的教學視頻,向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免費的高品質教育。該項目由薩爾曼‧可汗給親戚的孩子講授的在線視頻課程開始,迅速向周圍蔓延,並從家庭走進了學校,甚至正在「翻轉課堂」,被認為正打開「未來教育」的曙光。
2.對不熟悉的課程先「惡補」一番
現在,可汗每天製作3段視頻。精通數學的他,可以僅憑記憶就製作出大部分數學輔導視頻。但是,隨著「可汗學院」所涉及領域的不斷擴展,他意識到了充電的重要性。如果他對哪門想教的課不熟悉,就會自己先「惡補」一番。一次,可汗在製作一段視頻前,花了兩個星期來準備。「我打電話給所有認識的教授和熟人,對他們說,『咱們出來喝杯酒,聊聊吧』。蒐集了兩週的材料後,我對這個問題終於有了清晰的理解,這才開始動手製作視頻。」在他看來,網絡教學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得到即時的反饋,讓他可以根據網友的反饋,不斷完善視頻。「如果觀眾沒能理解,或者發現了其中的錯誤,我會重新製作一遍。」
當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新生妮科爾‧尼西姆被三角幾何學困住時,她沒有去請教老師或同學,而是在YouTube網站上找了一段可汗老師講解三角幾何學的視頻,反覆看了幾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整個過程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沒花她一分錢。這個可汗老師,就是目前網絡上「最紅的教師」——薩爾曼‧可汗。他從2004年起陸續製作了許多視頻輔導材料,內容從數學到越南戰爭,無所不包。有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5600萬人次觀看他的「教學錄像」。
3.老師「不出鏡」的教學視頻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可汗的教學視頻,也許會感到有些失望。你看不到製作精良的畫面,也看不到眉飛色舞、口若懸河的主講人。實際上,那些視頻中根本沒有人,只有一塊寫字板,上面有一堆文字、數字、公式等,偶爾配上一些顏色鮮豔的線條。但是,你可以聽到可汗清晰的旁白。他是故意選擇「不出鏡」的。「傳統的教學視頻中,老師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絕,會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讓網友產生壓力。我選擇這種形式,是希望能更好地帶領觀眾跟著我一點一點地思考。」
瀏覽「可汗學院」網站的,有功課遇到困難的學生,有想從這裡得到啟發的老師,還有特意就某個問題前來求教的人。大家的留言總是讓人振奮:「我剛想放棄物理課,是你救了我」、「你簡直就是數學上帝」……對於「可汗學院」的巨大魅力,伊塔卡學院的新媒體專業教授金‧格萊格森指出:「大家都是在想學知識的時候來觀看這些視頻,因而效果比較好。而傳統的教育體制,多少都帶有強迫性。此外,這些視頻可以反覆觀看,直到你弄懂為止。」可汗給「可汗學院」的定位也非常明確:「我希望我所成立的是一個獨立的虛擬學校,所有人只要想學習,就可以來到這個平台,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不斷前進。他們可以在這裡得到反饋、評價和訓練。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而老師更像是教練。」
4.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
傳統的學校課程中,為了配合全班的進度,教師只要求學生跨過一定的門檻(例如及格)就繼續往下教;但若利用類似於可汗學院的系統,則可以試圖讓學生搞懂每一個未來還要用到的基礎觀念之後,再繼續往下教學,進度類似的學生可以重編在一個班。在美國,某些學校已經採用回家不做功課,看可汗學院影片代替上課,上學時則是做練習,再由老師或已經懂得的同學去教導其他同學不懂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模式。
任何事物都是通過一定的觀念形態或運動狀態被人們認知的,這形態或狀態就是事物的結構,結構就是事物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搭配和排列。同一事物由於其排列組合不同,其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同是碳原子,由於結構不同,就有了石墨與金剛石的差別。教育的結構和流程有時也決定著教育質量的優劣。可汗學院顛覆了傳統教學,使教育結構發生了如下改變:
(1)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課堂的主宰是教師,學什麼、何時學、怎樣學、學多深、學多快、學多少都由教師掌控,學習者無論如何都擺脫不掉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因此,傳統課堂上任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努力都是在編造嚴肅認真的笑話。真正的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自己能掌控學習的內容、時間、程度、進度、方式和節奏。可汗學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優質教學視頻傳至網上,學習者何時看、在何地看、何時進、何時退、何時停都由學習者自己掌控,他們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暫停、重播而不用覺得尷尬不安。在可汗展示的案例中,一名男子就在可汗學院的幫助下獲得了電子工程的學位。他坦言反覆看了視頻二三十遍才能理解高等數學概念,他指出,沒有任何一個活生生的教師會坐在他的身邊,不厭其煩地將同一個問題重複講二三十遍。可汗學院的核心優勢,就是學生可以獨立地,隨時、隨地、隨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訪問課程內容,真正實現了「按自己的步驟學習。」當學習可以被自己掌控時,自主學習就真實地發生了。
(2)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愉悅
可汗通過視頻為外甥女輔導取得成效後,親友給了一個讓他大感意外的評價:「虛擬的你比真實的你可愛!」相比面對面的現場教學,親友們更欣賞網上視頻教學。為師者大多有這樣的經歷,當教師面對面給學生輔導功課結束時,教師對學生說的第一句話大多是:你明白沒有?你懂了沒有?你會了沒有?這是教師長期形成的居高臨下、盤查審問潛意識的自然流淌。而學生的第一反應大多是用「嗯」這類虛擬語氣,做搪塞、敷衍式的回應,這時學生把主要精力用來提防來自外部的負面評價上。學生在揣測,這個問題老師一定認為很簡單,如果我說沒明白、沒懂,老師一定會給出負面評價。即使教師不說出來,但教師語氣和肢體的微妙改變都會使得學生敏銳地感受到教師的責難。面對學生自我保護式的回應,教師並不滿意,不由自主地會追問道:「嗯」是啥意思?你到底明白沒有?大多數學生面對追問渾身一哆嗦,立刻說道:明白了!其實大部分學生並沒有明白,因為學生不明白教師關於「明白」的標準是什麼。可汗的外甥女說:我真沒明白,就再看一遍,哪裡沒明白,就從哪裡看,不必擔心虛擬的你從屏幕裡跳出來問我:明白了沒有?學習者私下在自己的時間裡觀看視頻更為自在,而且沒人會在一旁挑錯。可汗學院消除了面對面教學輔導所帶來的情景壓力,學生免除了外部評價的困擾,學習從恐懼走向了愉悅。
(3)學生在家看視頻,到校聽輔導
可汗學院的視頻教程對當地的學校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學校教師們質疑,學生在家看視頻學習,還要上學校幹什麼?可汗應加州洛斯拉圖斯區的卡溫頓小學全體家長的要求,率先在5年級和7年級開展可汗學院視頻教程實驗,實驗的方案按可汗設計的路徑展開。傳統的課堂:白天學生在教室聽教師講課,晚上學生在家完成作業和練習。可汗的課堂則是晚上學生在家面對視頻自主學習,白天學生在教室做練習,教師輔導有困難的學生,老師們通過軟件監控學生們的學習狀況,這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流程。
有人認為,視頻學習不能有效提升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水平。但是,從總體上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升,必須先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概念。學生在家通過視頻自主學習,就為掌握基礎知識概念提供了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解決方案,因此,教師才可以集中寶貴的課堂時間用於解決更多問題的互動活動,學生會對課程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並培養了創造力。「顛倒的課堂」使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這種教與學時空顛倒的課堂模式,讓教師有更多時間與學生互動,激勵他們,挑戰他們。有美國媒體報導說:在加州洛斯拉圖斯學區使用可汗學院視頻教程來翻轉課堂進行混合教學後,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得到大幅提高,有41%學生達到「先進」或「精通」水平,同比增長23%。
(4)不求及格,而求精通
傳統的學校課程,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趕進度,無法顧及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況,通常教師只要認為學生跨過及格的門檻就繼續往下教。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一節課後,張三距學習目標差了一點,第二節課後張三距學習目標又差了一點,第三節課後張三距學習目標還差一點,三節課後就差三點了,這樣每節課後距學習目標的差距積累多了,張三就成了差生。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控制消除「誤差」,並且在不斷製造「誤差」。「誤差積累」後「差生」就被製造出來了。在傳統的考試中,即使是拿到了95分的學生,也很可能不知道自己5分的缺漏到底在哪兒,就被迫進入下一章節的學習了。可汗的視頻教程不准許學生有「誤差」,更不準有「誤差積累」。為了讓學生搞懂每一個未來要用到的基本概念之後再繼續往下教學,可汗還在視頻教程中設計了一種基於自動生成問題的軟件,學習一段視頻教程後要完成相應的練習題,只有當你全部答對一套10道題後,拿滿了10分,才可以進入到下一個單元的學習。這種練習系統的設計,極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中通過考試來對學生進行學習檢測的缺陷。可汗在演講中曾說過:「這和學騎自行車是一樣的道理。一直要將兩輪自行車練習到騎行自如,非常精通之後,再去學獨輪車。傳統的方式總是懲罰你的嘗試和失誤,但不會期望你精通。而我們鼓勵嘗試,寬容失敗,但我們要求你達到精通。」這種「滿十分前進」的模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達到完美學習的境地。
(5)「精準」達到因材施教
雖然先賢大儒諄諄教導我們,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但在班級授課製為主的今天,仍然難以有效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我們對學生學業狀況的瞭解還處在「大概」的階段,至於學生的學習出了什麼問題?在哪個知識點上出了問題?是學習態度問題,還是學術能力問題?傳統教育無法做出精準的判斷。而可汗學院的網絡視頻教程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在可汗的教學系統裡有一套評估檢測系統。學生登錄網站看視頻,做題。作為「教練」的老師,可以在後台評估檢測系統裡,準確全面地察看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透過數據、曲線與表格,可以知道學生在看什麼內容、看了幾遍、看了多長時間、哪裡暫停、作業完成的情況等,借此老師可以瞭解學生學習的速度與質量。為了更加直觀,電腦統計圖用顏色來標示不同學生的狀態,藍色表示這個學生正在學習,綠色表示他已經順利通過,紅色表明他遇到了困難,需要教師特別幫助。教師能通過數據精準地知道學生的真實水平,瞭解他們的實際狀況,使因材施教有了現實可能性。如今,可汗學院對這套練習系統做了改進。它能生成一個知識地圖,幫你做分析,讓你知道哪裡薄弱,並用圖表方式反饋給你。當你觀看視頻發現不懂的地方,隨時可以發郵件提出問題,可汗學院會在線回答問題。
(6)把學習從學歷中解放出來
當下全球幾乎所有大中小學,在學生畢業時都會頒發學歷證書,好像告訴人們,教育實際上是由兩件性質不同卻彼此相關的事情組成:一是學習,二是學歷。有的人為知識而學習,有的人為學歷而學習。美國《休斯敦紀事報》記者採訪可汗時問:你會不會覺得某一天可汗學院會成為可以授予證書和學位的學院?可汗回答道:「學歷是種把人搞暈的事。目前可汗學院百分百隻關注學習這一面。我們正在研究能夠讓學生進入測試中心的方法,證明他們學過幾何,證明他們學過代數,或是物理、歷史,或者其他什麼學科。雖然這些討論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是我相信從現在起,5年或10年,絕對有一種方法能夠證明可汗學院是一所能超過實體的正式學院。」可汗這種求真務實的價值取向,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教育的方向和希望。
———END———
via
本篇文章摘取自網絡
FACEBOOK粉絲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