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妃和妹妹珍妃)
致那些人,那些事
光緒帝一生有一位皇后(即隆裕太后),兩位妃子(珍妃、瑾妃)。皇后有姑母慈禧的庇護,珍妃有皇帝的寵愛,瑾妃卻只能靠著自己在深宮裡如履薄冰般過日子,一生持守唯謹、與世無爭。
(從左至右,依次為瑾妃、珍妃、皇后)
姐妹一丑一美共侍一夫,待遇千差萬別
姐妹一丑一美共侍一夫,待遇千差外別
姐妹一丑一美共侍一夫,待遇千差外別
瑾妃是他他拉氏的女兒,父親是禮部侍郎長敘,在家族的排行里排第四,入宮後家裡人不再喚她的乳名,稱其為「四主兒」,到底連個名字也沒能留下。
光緒十四年,瑾妃十五歲,花朵一般的年紀,她與妹妹同時入選,成為皇帝的「嬪」。
珍妃年紀小,活潑乖巧,善解人意,很得光緒皇帝的喜愛,每天陪伴在皇帝的身邊,共飲共食、共玩共樂。
瑾妃生的胖,五官長得較開,容貌上不如妹妹精緻漂亮,性格也更安靜些。因此,從入宮開始,就不討皇帝歡心,從未享受過一天婚姻的幸福。
看著妹妹與皇帝的恩愛甜蜜,瑾妃的心裡大抵也會傷心羨慕,可是敦厚溫和的她更多的還是替妹妹高興。原本姐妹共同入宮,相互照應扶持,對彼此都是慰藉。
事與願違,沒想到變故來的那麼快。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以「保全清白」為理由,命太監將年僅24歲的珍妃推入井中溺死。無法想像,妹妹的死亡、家國不安的恐懼、疲於奔命的風塵,給這個養在深閨的弱質女子帶來多少悲痛和驚恐。
妹妹落難慘死,她一生鎖在深宮
某種程度上,珍妃是光緒和慈禧相爭的犧牲品,而瑾妃則是被珍妃連累的「無辜者」。光緒二十年,珍妃因為「干涉朝政」受到責罰,並被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脫去衣服直接對肉體施刑),瑾妃受到牽連一同被降為貴人。
一邊是骨肉情深的姐妹,一邊是冷酷不講情面的「老佛爺」,瑾妃內心飽受煎熬。戊戌變法之後,光緒被囚瀛台,珍妃也受到幽閉,瑾妃的生活越發沉默和小心翼翼,白天除了寫寫字,常常在宮裡一坐幾個鐘頭,心裡的悲苦只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哭。
她還常常費盡心思去看望光緒帝,哪怕這個男人很少願意開口跟她說話。
(瑾妃)
實際上,瑾妃是個柔順、聰明的女子。
不像珍妃的張揚和「恃寵而驕」,她在皇帝與太后的鬥爭里保持著置身事外的態度,不忤逆、不頂撞,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灑脫在。珍妃身死,她能得以保全,只能說時也、命也。
一入宮門深似海,可是,再怎麼淡然的女子對於血脈親情都是割捨不下的,何況瑾妃骨子裡也有重情重義的一面。
慈禧死後,瑾妃在妹妹慘死的井旁設立靈堂「懷遠堂」,初一十五都派人上香祭奠。
而入宮之後思家情切、鬱鬱寡歡,後來而為了能與母親相見,她給娘家買了有假山亭子的宅院,母女倆約好時間登上亭子,用望遠鏡彼此遙遙的看上一眼。隔著重重宮牆,隔著森嚴的規矩,骨肉不得相親,這是人間莫大的哀傷。
入宮從未受過恩寵,內心依然天真好奇
貴族的女孩子,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瑾妃自然也不例外。她的畫畫得很好,擅工墨,常常以丹青書畫自娛——這大概也是她平淡生活里最大的排解了吧。
瑾妃還喜歡收藏各色工藝鐘錶,無論桌椅几案與上面擺的瓶盤盆景,以及其他陳設,無一不鑲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鐘表。那些鐘錶大多做工精緻奇巧,充滿趣味。會被這些巧奪天工的新奇物件兒吸引,可見瑾妃的內心是天真又充滿好奇心的。
(瑾妃的作品)
如果瑾妃活在現在,會是一個可愛的「吃貨」老太太。她很喜歡美食,她的小廚房裡烹飪比別的地方都好些,遜清的王公舊臣都愛吃她賞的飯。她還經常派人到天福號買醬肘子來供她吃早餐。也因為這些,宮裡的老人們私下裡稱她為「胖娘娘」,實在是一個慈善溫和的外號。
她就像是空谷里的花,日升日落,都是一個人綻放。哪怕沒有人欣賞,也不自怨自艾。
無兒無女,傾盡所有愛給末代皇帝
皇家的親情很淡、甚至涼薄,儘管宮裡有四位「太妃」,可是年僅三歲的溥儀生病了,陪在身邊的仍舊是太監、嬤嬤。晨起請安時見上一面,說的也是諸如「皇帝要好好用功「之類千篇一律的話。
瑾妃卻不同。她的年紀最輕,思想更開通,她沒有孩子,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溥儀。有時溥儀下學了,她會喊他去吃點心,見他吃得高興還讓他帶些回去。母子倆見面時,瑾妃偶爾還會拉著溥儀的手問長問短,還曾給他親手做過新衣服。這樣家常的溫情,在幽閉的深宮裡因為難得而愈發可貴。
(端康太妃與溥儀)
不過,瑾妃對於溥儀的要求也是嚴格的,像著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管著他的學業、管著他的行為舉止、管著他的婚姻大事……有一次,有小太監為了討溥儀開心給他弄了一套民國將軍的衣服,瑾妃知道後認為他這一舉動失去了皇家體面,發了很大一頓火。
或許以現在眼光看,那是保守落伍的,還有些可笑,可是那一片慈母的心卻絲毫不摻假。
瑾妃活了五十一年,從豆蔻的少女到垂垂老去,生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困頓在深宮裡的一生不幸遠遠多於喜悅。可是她的隱忍無爭、她的溫和智慧、她的和善可親,穿過厚重的歷史,讓今人覺得如此親切。
via
本篇文章摘取自網絡
FACEBOOK粉絲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