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霍爾姆斯(ElizabethHolmes),創新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19歲為了創辦公司輟學,30 歲那年首次登上福布斯全球 400 最年輕女富翁行列,作為美國現在神一般的創業人物,她被稱為「女版喬布斯」。
via
霍爾姆斯確實和喬幫主有幾分相似之處,都喜歡獨來獨往,十幾歲的時候讀大部頭的哲學著作,大學退學創業。
黑色外套、黑色高齡毛衣、黑色長褲、黑色的低跟高跟鞋,這是霍爾姆斯標誌性穿著,除此之外就是在實驗室的時候穿的白大褂。和喬布斯的經典黑色套頭衫頗有幾分相似。
84年出生,如今32歲的她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時,不修邊幅,沒有男朋友,身價超過45億美元。
這女人的坐姿英姿颯爽
小時候,就是個牛人!
霍爾姆斯生於1984年華盛頓,父親是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全球水協調員,母親則曾為美國國會下屬一個委員會的立法幕僚。她的高祖父當年是一個屌爆的人物,他曾是一名外科醫生,工程師,發明家,而且還是一戰的老兵,辛辛那提大學醫學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讀高中時,曾跟隨父親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上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搞發明,還開發了一個C++編譯器,賣給了一所大學。
後來回美國之後進入了斯坦福大學,入學之前霍爾姆斯是斯坦福大學為數不多的「總統獎學金」的獲得者之一。
因她懂漢語(高中時期還曾做過向亞洲某些大學分銷C++ 軟件的生意)進入斯坦福大學後,尚是一年級新生的她,就得到機會作為斯坦福亞洲科技創行的執行總監,前往新加坡基因研究院遊學並實習。
當時她的生物科學根基尚淺,但在參與開發一種檢測SARS 病毒的新型蛋白質微陣列時,她卻敏感地意識到,微陣列用來檢測血成分和分析物的工具和科技已過時。
19歲退學創業,一個小女人創造出90億的資產
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的、最漂亮的億萬女富豪,19歲從斯坦福輟學,白手起家以一己之力創辦了如今被估值達到90億美元的驗血公司Theranos。2003 年創立 Theranos 時,當時她尚在斯坦福大學化工繫念二年級。
先來看看霍爾姆斯的生意
Theranos最偉大的創新就是發明了指尖採血。採血量遠遠少於普通靜脈採血量,只需大約50微升。而且一滴血可以完成超過30項的檢測,用戶在4小時後就能得到檢測結果。
左面是普通針頭,右面是霍爾姆斯的專利針頭,幾乎無痛。
左面是普通檢測需要抽取的血,右面是霍爾姆斯的!
當醫生為血液檢測開出數百美元的血液賬單時,用Theranos的產品最低只要2.99美元就能搞定。
美國血液檢測市場容量為730億美元,但是,血液檢測的技術很落後,粗粗的針管,緩慢的檢測速度,這一切在霍爾姆斯看來是1940年代的檢測水平。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發現驗血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之後,還在讀大二的霍爾姆斯毅然退學,退學的同時她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他的老師羅伯遜教授和她一起創業,此時羅伯遜教授已經70歲。
現在Theranos 公司已經募集到 4 億美元的風投資金,投資界的精英們如全球著名風險投資公司德豐傑,以及甲骨文公司創始人拉里‧埃裡森等紛紛下大手筆投資這家公司。公司的市值也上漲到 90億美元。
董事會的成員亮瞎眼!
如今,霍爾姆斯是 82 項美國專利申請、189 項國外專利申請的共同發明人,其中 18 項美國專利、66 項國外專利已經獲批。此外,Theranos 公司(未將霍爾姆斯列為發明人)的專利有 186 項,有 18 項已經獲批。
Theranos公司在超過40家沃爾格林藥店(美國最大連鎖藥店)開設中心,並計畫將這一模式推廣到其他成千上萬的藥店。她希望看到美國每5英里就有一個Theranos健康中心。
在美國想要在醫療行業闖出一片天,簡直難於上青天。好在有能力出眾的董事會成員幫霍爾姆斯縱橫捭闔。
Theranos的董事會成員包括一名前國防部長、一名前疾控中心主任,還有富國銀行的前董事長Richard Kovacevich。其中一位董事喬治‧舒爾茨四度擔任內閣,現年93歲的喬治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
最狠一招:不談男朋
天才很多,但是做成大事的天才不多,成事除了需要機會和頭腦,還要奮鬥不止的耐力才行。
如果說,霍爾姆斯的成功的有關鍵的一招,那就是極致的極客精神,她沒時間談戀愛,好幾年不去度假,醉心於發明創造。
霍爾姆斯每週工作7天,連睡眠時間都有限制,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實在看不下去,就負責帶著霍爾姆斯去玩耍,還要替她張羅30歲的生日宴~不然她就不辦了!由於實在太宅,至今都是單身!
她的生活就是工作,人生就是為了實現幫助更多的生命這個偉大的任務,哪有時間處對象
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的顛覆者,Theranos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一度遭到輿論的對檢測科學性的質疑,但霍爾姆斯相信,隨著技術的成熟,存在的問題最終會得到解決。
附2014年,在TedMed演講大會上,年僅30歲的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娓娓地敘述著她與血液檢測的故事。
via
本篇文章摘取自網絡
FACEBOOK粉絲留言版